保险机构加速布局数字化的同时也面临人才短缺等挑战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保险业发展必经之路。2022年1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助推保险机构稳健开展数字化转型。同时,银保监会继续“喊话”,提出到2025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而保险机构“各显神通”加速布局数字化的同时,也正面临人才短缺等挑战,显然,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还有待“再显神通”。
随着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疫情倒逼之下,从头部到中小保险机构,各家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落地,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专员王言看来,数字化转型有着多重因素:“首先是监管的持续发力及普惠金融政策导向助推;其次是经营主体不断布局保险数字化领域,抢占传统保险机构的市场;再次是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数字趋势成为主流;最后是保险机构提质增效,提高效率的要求。”
数字化转型成为头部险企发展的关键词。中国人寿提出“科技国寿”发展战略,中国人保提出“智·惠人保”数字化战略,中国太保打造人工智能保险顾问,中国平安提出综合金融战略,围绕五大生态圈进行科技投入。
具体来看,数字化转型正在赋能防灾减损。风险灾害识别、监测、预测等风险能力建设和应用“邂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安产险“自然灾害风险平台”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24小时监测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等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敌情”,便会及时启动预警,并将相应情况同步至大灾应急服务平台,提升大灾应急服务能力。
“双录”、线上化承保、个性化服务对消费者而言是刚需,也可能是一道门槛。而数字化转型也正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全面推进。招商信诺人寿“数字化赋能个性化营销服务”,旨在通过对客户保险需求的精细化识别,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匹配度高且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太平人寿自主研发智能双录平台,帮助客户对购买的保险权益有360度的全方位了解,目前双录件均录制时间已经可以在10分钟完成。小雨伞保险经纪在保险数字化方面,分别研发了人工智能保险顾问“静静”、智能核保师“小智”、AICS闪赔系统、一键报案系统等。
在王言看来,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落地既是顺应市场和监管趋势的结果,也是保险机构积极寻求创新,探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既为市场和其他经营主体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范例,也为监管的创新提供依据。
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释放数字化转型信号。财险业方面,银保监会督促保险业强化科技赋能,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人身险方面,银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应加快数字化转型,配套开发适应各类场景且符合精算原理的人身保险产品等。
监管部门吹响转型号角的同时,也在为保险机构风险把关。2022年1月12日发布银保监会《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旨在助推保险机构稳健开展数字化转型。
尽管数字化转型成为保险机构发展新引擎,但数字化转型绝非“摇身一变”般简单,还面临诸多挑战。对于保险机构转型面临的考验,王言表示,传统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目前保险公司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科技架构无法满足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此外,行业数据治理存在缺陷、数字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也是保险机构面临的“拦路虎”。
在2025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的背景下,对于保险机构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迈入新发展阶段,王言认为,首先要完善保险机构的顶层设计,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和组织流程建设。
“其次要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注重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能力,加快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
再次是要强化数据和科技能力建设,积极引入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运用能力。以科技支撑数字化转型,提高新技术运用能力。最后要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战略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等风险的管理,以有效的风控体制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王言如是表示。(记者陈婷婷胡永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