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女性钱却侮辱女性?宝洁、洁婷相继“翻车”!犯过错的不止这两家

来源:金融投资报 2022-03-25 19:20:17

赚女性钱却侮辱女性?宝洁、洁婷相继“翻车”!犯过错的不止这两家

本文共1586

阅读完约4分钟

这两天,有关广告营销引起性别争议的话题再度成为外界焦点。

继宝洁后,洁婷也被指涉嫌侮辱女性而“翻车”,尽管这两个品牌先后发文致歉,但网友们并不买账。

讽刺的是,前者是拥有SK-II、玉兰油、护舒宝等多个女性消费为主的知名品牌,后者干脆就是主打女性用品的品牌……

因此,不少网友质疑,这些公司、品牌到底为啥会“赚女性的钱,却在侮辱女性”?

宝洁陷“侮辱女性”争议

简单梳理前因后果,“宝洁会员中心”公众号此前发布了一篇名为《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现在闻一下》的文章, 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以“科普”的形式对比男性女性,称女性多个部位比男性“臭”“脏”,并借此推荐自家产品里的“全身香香5件套”,很快引起强烈反响,被不少网友认为存在“侮辱女性”嫌疑。

随后,宝洁删除该文并通过“宝洁中国”官方微博发文致歉称,为相关不当内容对女性的不尊重,郑重道歉,删除后将严肃整顿该账号的运营。

然而,即便宝洁很快道歉,依然有评论指出, 此前文章表面上是看似中肯的科普内容,但细看其实并无明确数据之称,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假借科普之名,通过传播焦虑来推广自家产品,甚至有借此PUA消费者的嫌疑。

有资料显示,宝洁大中华区的传播与公关团队下,甚至专门设立有一个“科学传播组”,借此传播宝洁产品“背后的科学”。

包括在本月的一次演讲中,宝洁大中华区科学传播总经理高培还曾点名了这个“科学传播组”,称该部门“主要涵盖品牌传播、品牌理念和产品理念的科学传播以及跟消费者的沟通,并以此保证他们未来更加了解和选用我们的产品。”

只是就目前来看,拥有“科学传播组”的宝洁,在广告方面却似乎没有那么“科学”。

2021年,宝洁公司被平顶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予以处罚,原因之一是 将没有充分科学论证的“去除99%细菌”进行突出的标注,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构成虚假宣传。责令宝洁公司停止违法行为,罚款人民币二十万元整。

更夸张的还有牙膏广告,2015年3月,宝洁因旗下牙膏品牌佳洁士被上海市工商局重罚603万,原因是 牙膏广告中的美白效果是后期通过电脑修图软件过度处理生成,并非牙膏的实际使用效果,涉嫌虚假广告违法,引起舆论极大争议的同时,也创下当时国内虚假违法广告处罚案的最大罚金纪录。

“屡教不改”的宝洁再因广告“翻车”并涉嫌侮辱女性,引起了网友极大地不满。

#洁婷道歉#也上热搜

无独有偶,宝洁“翻车”后不久,#洁婷安心裤广告被指侮辱女性##洁婷道歉#等话题,又于3月25日相继登上热搜,令主打女性用品的洁婷也陷入舆论漩涡中。

当天,微博认证账号“洁婷品牌微博”发布道歉信称,为发布的广告模特使用安心裤照片给大家带来不适道歉。

信中强调称,“此次事件反映出我们的内容及审核流程存在漏洞,我们已启动内部程序,优化管理”。

回顾此前,其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张照片因视角问题引起部分网友质疑,有人指责洁婷这是“偷窥狂视角”,表示“不理解为什么配这样的图”;更有人担忧洁婷图片上的人物是否真是模特,担心其隐私遭到侵犯。

随后洁婷方面又在微博评论中补充了授权书照片,证明涉事图片中确为签约模特,不存在侵犯隐私问题。

资料显示,洁婷创立于1997年,是丝宝集团旗下女性卫生护理品牌。

公司官网还介绍称,在产品研发上,洁婷更采用3道核心技术体系,9重关键评价系统,11个月研发管控周期,10万个注册会员交互体验平台,曾是入选CCTV发现之旅频道《匠心智造》栏目组唯一一家个护品牌。

但就在前不久,洁婷还曾因“卫生间虫卵”问题而引起关注。彼时有媒体援引江西省赣州市廖女士的爆料,2019年购买的尚未过期的洁婷卫生巾,近期发现上面有疑似虫卵样的颗粒物。

3月24日,丝宝集团工作人员曾对外回应媒体称“已排除虫卵”,表示颗粒物是高分子,将在几天后提供完整的检测结果。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洁婷关联公司湖北丝宝股份有限公司由丝宝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梁亮胜、丝宝实业发展(武汉)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值得关注的是,丝宝股份公司关联近百条法律诉讼,涉及案由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劳动争议等。

类似争议已非少数

事实上,近两年因性别争议问题而道歉的品牌,远不止宝洁和洁婷。

2021年2月,女性内衣品牌Ubras则因为脱口秀演员李诞的带货文案陷入争议。

彼时李诞在微博中称其为 “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遭到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处罚。通报显示其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文案内容低俗,有辱女性尊严。品牌Ubras随后也很快为此道歉。

同月,茶颜悦色也因为马克杯上文案引起争议。网友表示,长沙方言“捡漏子”是有“得便宜,意外收获”的意思,但茶颜悦色在马克杯上将“捡了一个篓子”和“来茶颜买奶茶的美女”, 有物化女性的嫌疑。同时,茶包产品包装上的文案,也显得低俗。

2021年1月,全棉时代一则卸妆巾广告也被网友指责侮辱女性。广告中,一名年轻女子被一男子跟踪,女子用全棉时代湿巾卸妆变丑成功脱险。有网友质疑 广告情节不尊重女性,拿女性的恐惧作为卖点,广告还表现了受害者有罪论,因为漂亮才会被跟踪。

更早之前,淘宝2018年因为一句“生了女儿怎么办?二胎用碱孕宝”的广告语,成为一时的舆论中心,在当时部分观点看来,淘宝公然推广、售卖号称可以选择胎儿性别的商品, 涉及的伦理问题已不只“性别歧视”那么简单

此外,奥迪二手车也在2017年因一则视频广告被指 侮辱女性、物化女性,原因是视频中一位身份为婆婆的人物,在结婚典礼现场,粗鲁地检查儿媳妇的鼻子、耳朵、牙口,最后做出OK手势。随后出现奥迪二手车介绍界面,广告配音“重要决定必须谨慎”“奥迪二手车在线4S店,官方认证才放心”……

“前车之鉴 还在互联网的记忆中未曾消失,与之类似的“恶俗营销”却似乎还在不停出现,或许还是因为背后存在“为博眼球无底线作秀引流”之嫌。

有评论指出,“恶臭营销”只是表象,暴露出企业在文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不能止步于道歉、删文,需要进行最深刻的反思,检讨内部存在的问题,严肃整顿营销账号,追查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并采取彻底的整改措施,摒弃“恶臭营销”观念,杜绝再发生类似事件。同时,“恶臭营销”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涉嫌贬低侮辱女性消费者,宣扬不良消费风气,监管部门可依法对其进行查处,并施以重罚惩戒。

正如央广网所评,部分企业热衷于蹭流量、炒作噱头,通过低俗广告、恶臭营销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以便博出位。这些做法有违法律法规,有悖公序良俗,非但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反而会弄巧成拙引来讨伐,实在是得不偿失。互联网流量经济不能盲目追逐流量,商家要引以为戒,坚守法律法规、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从而避免陷入“被骂上热搜”的尴尬境地。

部分资料自央广网、人民网等

编辑|陈雨禾 审核 |秦川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