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书记手记|与民共建“杨浦源”,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水新空间

来源:新民晚报 2023-07-06 10:15:39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兴调查研究是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杨浦全区上下正掀起大兴调查研究的热潮,深入一线听民声、察实情、补短板、破难题。大调研栏目旨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充分彰显杨浦担当、体现杨浦作为、贡献杨浦方案。

与民共建“杨浦源”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水新空间

——杨浦区建设管理工作党委书记、区重大办主任 刘安

杨浦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是当前上海中心城区内拥有最大水面积、最高水面率的行政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生态禀赋。总长29公里的杨树浦港-虬江水系,是贯穿于杨浦城区的独立水系,跨越9个街道,串连了校区、园区、社区,具有独特的水岸形态。但76%的岸线为专用岸段,权属多为居民区、高校、部队以及产业园区等,存在贯通开放度不高,公共服务功能不强,环境景观不佳等客观情况,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杨浦正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全面提升环境品质。面对水系周边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就业群体,面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需求,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释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如何将杨浦的水资源禀赋开放给百姓?打造家门口的滨水公共空间,成了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此,区建管委认真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作为提升区域水环境品质的指导和遵循,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杨浦源’滨水公共空间构建”为典型案例,深度“解剖麻雀”,激发人人参与,着力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生态水岸。

把“准”,“百姓期盼”就是调研方向

“如果早晨起床能到家门口的河边健健身,吃过晚饭去散个步、溜个娃,那就好了。”

生于此、长于此的杨浦人,心心念念能在家门口找到风景宜人、休闲健身好去处。区建管委认真梳理百姓所愿所盼,明确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调研的方向,全面梳理杨树浦港-虬江水系水岸现状,精细排摸,形成底数,寻求突破。

据调查,杨树浦港虬江水系两岸约29公里岸线主要分为三类岸段。一是居民小区岸线,长约10公里,水岸功能多以小区内部通道、车辆停放、消防空间为主。二是单位、部队内部岸线,长约7.2公里,分布长海医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二军大等大型单位和部队。三是公共岸线,长约6.3公里,部分与市政道路人行道、高架桥下空间合建,近年来虽已建成杨树浦港(周家嘴路-平凉路)西岸、东走马塘(四平路-黄兴路)南岸桥下空间等局部滨水空间改造约3.8公里,但水岸特色性尚不显著。另有2.5公里虽已贯通河岸步道,但环境品质不高。

近期,随着大桥、平凉地区城市更新力度不断加大,位于杨树浦港-杨树浦路西北侧的“杨浦源”滨水空间初步具备改造的基本条件,亟需系统思考,制定路径,为全面提升水岸环境,推动贯通开放形成经验、做法。

求“真”,溯源历史体现水岸特色

“我出生在高郎桥边的矮房子里,如今动迁了,住进了高楼,但再回到这里,心里还是小时候的记忆。”在访谈中,一位年过半百的阿姨说起杨树浦港,眼里闪着光。

“杨树浦港”的名字,是杨浦区名的由来,她是陪伴杨浦人成长的母亲河,是杨浦的缘起。杨浦早期的居民依水而息,近水而作,流域内保留着丰富的地域风貌,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杨浦人的记忆。

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东区局部,各种地名标注十分详细。而Yangtszepoo也已成为片区名。

在走访档案馆、访谈沿河居民、查阅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杨树浦港沿线密布着高郎桥、上海总工会第一办事处等百年工运记忆;二钢厂、厚生纱厂等百年工业记忆;还有太平报恩寺、三益里建筑群等区域地缘文化特色。尤其是位于近代工业第一路杨树浦路与杨树浦港的水陆交汇处的“杨浦源”区域,16000平方米的场地内涵盖了3处历史保护建筑,2座历史保护桥梁,曾经沪东最早的救火站、水上救援警署均坐落于此。

“这是场地本真的记忆风貌,若能通过公共空间改造,将水岸风貌与个性展现出来,把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挖掘出来,老百姓的记忆就有了载体。”区建管委干部们的心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务“实”,逐点突破形成解题思路

怎么干,这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杨浦源”的场地内集中承载了历史特色,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制约着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开放。问题根结在哪儿?如何解开?区建管委顺藤摸瓜,做到“四个摸清”,逐一突破,形成“六个方案”:

一是摸清场地规划。调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摸清规划用地指标和要求,把水岸环境的改善、公共岸线的贯通开放,放在杨浦“四高”城区建设的大势中去谋划,指导方案的制定。

二是摸清土地权属。调阅场地地籍、房屋产权信息情况、走访原住民,全面梳理场地内遗留户实际情况。

三是摸清市政配套。召集燃气、上水、电力、电信等市政配套单位,收集管线图纸资料,全面梳理老兰州路地下市政配套管线、架空线以及公交停靠站点情况,为道路功能调整打好基础。

四是摸清场地周边拟实施项目计划。走访水务、交通、绿化市容等部门,摸清场地地下及周边拟实施的初雨调蓄池、深井停车库、地上休闲配套项目计划,合理统筹地上地下、左右领边工程方案与工期。

我们拟细化制定土地整理、房屋腾让、道路功能调整、公交始末站迁移、“杨浦源”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整体风貌景观提升“六个方案”。并且将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走深走实,具体形成“措施清单”与“责任清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逐一突破制约滨水空间建设的堵点和难点。

激“活”,人人参与激发水岸活力

走一走,体验新建的滨水岸线。在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邀请老百姓参与体验,许多真实的想法会在彼此交流中迸发。今年3月22日,区建管委举办“杨浦区滨水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公众开放日暨人民建议征集活动”,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党组织、居民代表30余人实地走进刚落成的“蘑幻森林”滨水空间,介绍正在建设的杨树浦港景观样板段三期,推介规划中的“杨浦源”滨水公共空间的风貌,以建成空间、在建空间、规划空间为载体,邀百姓亲身感受水岸空间的新变化。

讲一讲,分享水岸河畔的小故事。在“杨浦源”方案设计过程中,区建管委搭建平台,与设计师团队一同,邀请沿河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代表讲一讲杨树浦港边的生活趣事,说说母亲河的蝶变之路。最终分类整理,抽象转化为设计元素,展现在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方案中。

听一听,征集老百姓最真实的需求。近期,区建管委“线上 线下”立体式开通“‘杨浦源’滨水公共空间”问卷调查与民意反馈通道,征集对公共空间建设需求,听听群众最想说的声音。民意通道开通短短一月余,共收到有效反馈1480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老百姓对“杨浦源”景观风貌、功能安排、设施场所、娱乐活动的“需求画像”,不断扩大水岸共建的“朋友圈”。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