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宋清辉:莫怕做空中国股市

来源:金融投资报 2022-08-13 15:43:03

宋清辉:莫怕做空中国股市


(资料图片)

本文共1572

阅读完约4分钟

■宋清辉

A股上市公司被做空,在不少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很令人气愤的事,甚至还会想到“犯我中华股票者,虽远必诛”这类标题。不过静下心想想,在资本市场上,允许看多也允许看空,允许先买后卖,也允许先卖再买,市场的游戏规则让做空机构找到了发财的路子。

中国上市公司屡屡被做空机构恶意做空,笔者认为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企业自身并没有认识到上市之后需要应对诸多变化,如及时的信息披露、回答投资者的问题、回复监管机构的问询,企业的战略思路、员工的社会表现、产品的市场情况等,一举一动都可能会牵扯到公司股价的变化,需要尽可能多的从投资者角度出发。

第二,A股市场早前不佳的大环境,令上市公司心存太多侥幸。大量上市公司造假被披露,大量上市公司因潜在的负面信息被举报,除了一些被重点关注或者影响恶劣的上市公司被严肃处理外,有些上市公司并没有因为犯错而受到多少影响。因此,还不够严厉的监管制度,让心存侥幸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让看空机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为企业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埋下了不小隐患,这些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以及企业“无知者无畏”,是看空机构的喜欢的目标。看空机构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吗?事实上绝大部分都不了解,他们不管“蛋”是否有“缝”,只要觉得有“缝”就会毅然决然“叮”上去。

9年前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白手起家的中国本土企业赴美上市实属不易,成冬青最后宣布启动赴美IPO的一幕现在依然令人感动和热血。只不过再细细思考,成冬青之所以临时决定IPO,是为了兄弟的情面和民族的尊严,将之前的顾虑抛之脑后。我们鼓励企业走入资本市场,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以此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上市而上市,为圈钱而圈钱。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赴境外上市的操作,看起来就是通过境外上市,做一系列“出口转内销”的宣传。在实力尚软、能力欠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将上市作为一种宣传、推广公司的有效手段。他们认为境外上市,将会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关注,将会一举打响企业的品牌,将会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会推动企业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进程,但是却忽视了如财豺狼虎豹一样的疯狂做空资本。再者,他们对资本市场的准备不足、学习不足、了解不足,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问题,被做空仅是其中一种外在形式。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家想上市的企业不知道进入资本市场的危险,就不要轻易上市。想要应对做空尤其是恶意做空,现阶段还真没有太多好办法,就像中国足球一样,基本功不扎实、球员心不在焉,即使世界冠军级别的教练来了也没用。

笔者认为,对申请境外上市的企业,国内需要有对应的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企业做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甚至还需要对企业的投融资方面部门、上市方面的部门、全体高管、大股东等进行境外上市方面的考试,只有全部达到分数线才允许“走出去”,以防他们成为海外资本的ATM取款机;与此同时,更要防范那些潜力企业被境外资本运作成为他们自己的产业。

若是一家运作良好、透明规范的上市公司,看空机构即使发布相关看空报道,也决不会浪费时间在这类公司上面,广大企业就需要向这类公司看齐。因此,之所以欢迎这些做空机构来做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是想要让中国的上市公司警醒——上市不是成功的终点,还有可能是失败的起点,只有经历过资本市场上的风风雨雨甚至惊涛骇浪,才能洞悉上市道路的艰辛和恐怖。中国上市公司被频频做空,我们除了气愤还要做好自查自纠,看看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到位,哪些地方还存在风险、哪些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因为有些企业认为微不足道、细枝末节的小地方,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做空资本无限放大。当一家上市公司无懈可击,整体运作规范、良好运营之时,做空机构也恐将无从下手。

面对各类看空机构的做空,中国上市公司要做到不惹事,更要不怕事,同时要积极回应、及时澄清,第一时间向监管部门作出说明,公开向投资者们解释,要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做空报告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反制做空机构,如通过法律程序与恶意做空的机构“法院见”等。未来,应让这种做法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应对做空的“常胜将军”,让全球资本市场都能够看到中国的上市公司“不好惹、不能惹、不敢惹”。

编辑|陈雨禾 校检|袁钢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相关新闻